15 May 2012

「集體回憶」與「核心價值」

皇后碼頭
皇后碼頭

近年有關香港的政治及文化論述,或多或少總會觸及「集體回憶」與「核心價值」這兩個相關概念。當然,概念本身並非新事物,但作為對香港論述的兩個主要用語,其出現一方面可以追遡至20世紀80年代香港經濟轉型帶來的社會回響,另一方面則很明顯與九七回歸後香港經歷的政治及社會變遷,有著不可分割的關係。近十年來,尤其對香港中、青兩輩來說,對「集體回憶」和「核心價值」的肯定,儼然已成為對抗官商勾結以及香港社會日趨「大陸化」的主要策略。

當然,無論是「集體回憶」還是「核心價值」,其內容都有商榷之處。就以集體回憶來說,維基百科就列出了48個「香港人的集體回憶」(其中包括六七暴動、中環愛丁堡廣場碼頭,亦包括歌手羅文、精工體育隊、利工民等),但無論是維基百科還是香港的街頭抗爭者,似乎都無法(或無意)對「集體回憶」作一明確的界定。至於「核心價值」,民主、自由、法治、人權固然是香港人應該維護的社會道德,但從殖民地歷史的角度來看,我們不能說這些普世觀念是香港一直以來的核心價值。我決沒有否定這些回憶和價值的意圖;我只想指出,香港作為一個「想像的共同體」(imagined community),其集體回憶和核心價值無疑是會因時而異。

問題的關鍵其實不在於甚麼才是港人的集體回憶,也不在於甚麼才是香港「最核心的核心價值」。訴諸集體回憶(見皇后碼頭事件)、表彰核心價值(如2004年近300名專業人士在香港報章刊登的〈香港核心價值宣言〉),歸根究柢,目的就是要凸顯社會的不公義以及抗拒香港神話的幻滅。上世紀90年代以前,香港人甚少會提及「集體回憶」或「核心價值」。這固然是由於以往公民意識較薄弱,但更重要的原因,是港人對努力能換取成功的信念。回歸以後,香港社會是否變得越來越不公義、香港神話是否已幻滅等問題,不是在這裡可以說得清楚,但很明顯,香港以往賴以成功之路已起了徹底變化。如何重新凝聚香港人(這當然包括還帶鄉音的新移民)、如何在肯定過往成功要素和認同普世價值的同時,能為香港開闢一條可行之路,無疑是香港社會面對的最大挑戰。

(載2012年5月15日《星島日報》加西版「學苑隨筆」欄)

圖片來源:wikimedia